足癬(香港腳)

足癬(Tinea Pedis),俗稱香港腳,是由一種或數種黴菌(皮癬菌)引起的足部皮膚病,在氣候潮濕的台灣相當常見,在我們生活中,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黴菌,若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就容易感染,造成腳趾縫、腳趾頭、腳掌、腳跟、足緣或腳背等足部的感染。患者因皮膚發炎,組織細胞釋放特定化學物質,刺激神經而導致癢的感覺。
不僅香港腳會發癢,有時候足部的濕疹(Eczema Pedum)、腳上的汗疱濕疹(Pompholyx)也會引起腳底皮膚發癢、或長水泡,常讓民眾與足癬搞混,建議可觀察腳底是否有足癬引起的水泡、脫皮、指間糜爛,或患部圓圈狀邊緣為癬的特徵,並積極前往皮膚科找專科醫師診斷,才能對症下藥。
不同類的皮癬菌在不同人的腳部會造成不同的症狀,有些患者會覺得劇癢無比、有些人確一點都不癢,只是腳會脫皮、有些人會起水泡,有些人腳很臭,同一個人的腳上可能出現兩種以上的症狀,這些大致可歸類為下列幾種:
症狀類別:
(一) 趾縫型:潮濕的腳趾趾間脫皮,特別是在第四、五足趾間的空隙。有時也會裂開,出現鱗屑。以腳趾縫及腳掌面的脫皮為主,大多數人開始都是此種表現,慢慢再發展或合併下列症狀。
(二) 角化型:整個腳底有乾燥及廣泛性脫皮,也會有足底和足兩側發紅及長水泡現象,有時伴有劇癢。以腳掌面的角化為主,常常因不太癢,沒有症狀而為人忽略。若角化波及腳跟時,常造成厚皮而在冬天皸裂。
(三) 水泡型:反覆性產生水泡,此型態是因病人有較強的T型淋巴球反應而產生,常常出現在夏天時,或經常從事體育活動而易流汗的人身上。以群生的水泡為主,劇癢,水泡乾涸後形成角化、脫皮或落屑。
(四) 潰爛型:常發生於腳趾間,會有重覆性細菌感染的可能,厲害時,會脫皮到露出紅色皮,呈現濕濕的狀態,也很容易裂開,裂愈深愈產生疼痛及發炎。腳趾間糜爛、變白、潮濕,若將變白的上皮除去會留下鮮紅糜爛的皮膚。

治療足癬必須有很大的耐心,輕者擦藥2個月以上,重者很需搭配口服藥,但很多病患缺乏耐心,常常自動停藥,以為好了後就不再擦藥治療,而使得足癬又再復發。治療足癬的藥物如下:
‧Azole類藥膏,如Clotrimazole、Miconazole、Ketoconazole等等。
‧Allylamine類藥膏,如Terbinafine。
‧Tolnaftate
‧BenzoicAcid
‧ZincUndecanoate

如何預防足癬(香港腳):
一、 穿棉襪:穿著通風、透氣、吸汗的棉質襪,讓黴菌不易在皮膚上生長,且可多帶一雙乾淨的襪子上班、上學,出汗時可隨時替換。建議每天更換清洗,也可利用熱水或漂白水清洗殺菌。
二、 少穿褲襪:尼龍會阻斷汗水的蒸發。
三、 穿透氣鞋:盡可能選擇以通風良好的素材製成及設計的鞋子,必需準備數雙鞋子輪流換穿,以利腳汗能快速蒸發,鞋子內可灑些爽足粉等,保持鞋子的乾爽,一天之中,盡可能不要長時間穿鞋。更不要隨便穿別人的鞋子或襪子,以免相互傳染,並經常讓鞋子或襪子等衣物日曬,因為紫外線也能殺死黴菌。
四、 常保清潔:保持清潔很重要,建議可利用軟毛牙刷,在趾縫間來回輕刷。
五、 保持乾燥:清潔腳後,一定要擦乾腳部,尤其是趾縫間,或用吹風機快速吹乾。避免足踩在潮濕的地板上。
六、 撐趾縫:腳容易流汗的人,腳易臭也較易得足癬,平時在家可利用棉花球塞在趾縫間使腳趾通風透氣。
七、 剪指甲:常剪腳及手指甲或清除趾甲裡的髒污垢,不要用手搓腳,以免一併感染造成灰指甲。
八、 勿赤腳:平時在家還是要穿著拖鞋,避免赤腳走在地面上,以免感染足癬或傳染給家人。避免穿著公共場所的拖鞋或與家人共用拖鞋,以防止交互感染。
九、 勿擅自停藥:若病灶改善,仍要持續擦藥一到二個月,才能確保痊癒,至門診做鱗屑的顯微鏡檢查或培養,直到檢查為陰性才可以停止擦藥。

 

 

Copyrights © 2019 健康醫治家  Co., Ltd.